2020年宗教人文记忆米乐M6
发布时间:2023-02-17 14:30:47 人气: 作者:小编
米乐M6APP加强石窟寺保护力度,“少林学”研讨会挖掘少林文化,送王船、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系列活动之“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2020年宗教周刊的文化报道从不同侧面展现着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活生命力,诠释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以及宗教中国化的历史。
2020年2月,“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这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以历代班禅及宫廷佛教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也是扎什伦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进入博物馆,面向公众,向世界展示历代班禅的事迹和扎什伦布寺的文化、艺术面貌和悠久的宗教传统。
202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清末民初,朱启钤从自身开创现代市政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经历中关注到古建筑问题,因发现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于1930年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至1945年结束。15年间,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人为代表的营造学社成员,共计调查了190个县市,包括重要的佛教古建筑——蓟县独乐寺,这是1932年营造学社进行的首次田野考察,也是中国人古建筑研究的里程碑;1933年先后访察河北正定宋代木构隆兴寺,山西大同辽金建筑群华严寺、善化寺与云冈石窟,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朔州应县木塔;1937年营造学社最的发现、“古建筑第一瑰宝”唐代木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以妈祖祭典为主要内容的“妈祖信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20年,“海上保护女神”妈祖1060周年诞辰。4月15日,农历三月廿三,一场没有往年盛况却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妈祖春祭典礼在“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举行。全球妈祖信众通过视频连线,在“云端”同襄盛举。全球妈祖文化机构代表通过视频连线“云端”朝拜妈祖,表达了弘扬妈祖大爱精神,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携手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
2020年4月,湖北武当山文物、宗教、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行到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山东神道大岭坡考察文化遗迹时,意外在明代庙宇“碧云山庄”遗址的后坡,发现了数十座清代樃梅派传人墓地。
樃梅宗派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武当道人宗派(宗谱)及樃梅派传承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研究清代武当道教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提供了佐证。
2020年4月6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等全国20个项目入围终评。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考古的主要收获之一是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精美石刻造像。摩崖造像集中开凿于5号巨石上,共计470余尊,包括晚唐五代的水月观音、东方三圣,南宋时期的泗州大圣、五百罗汉等。另外还出土有上百件精美的圆雕造像、石刻建筑构件及40余块碑刻、题刻等。石窟建筑是一座楼阁式建筑,这也是川渝石窟寺中发现的最完整的窟前建筑。
去年是赵朴初逝世20周年。赵朴初(1907年-2000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深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20年5月,“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览甄选赵朴初各个时期的珍贵手迹以及文献遗物,涵盖诗词曲俳、书法艺术等丰富内容,以彰显其爱党爱国、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怀,咏志抒怀、讽喻导扬的词风诗意,临池不辍、求精求变的笔墨情趣。10月,安徽太湖县举行的“无尽意,意无尽——赵朴初诗词名家书法展”精选了太湖县赵朴初纪念馆所藏赵朴初墨宝诗词稿件线件,展现了赵朴初的书法造诣。
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爱国高僧、律学宗师。
2020年11月,浙江衢州举行的“纪念弘一法师来衢一百周年”文化论坛,40余位专家学者、佛教界人士共同交流研讨弘一法师在书法艺术、律学佛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传承弘扬弘一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12月,“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碧天芳草——护生画集特展”两场展览展出了有关弘一法师书法、信札、印章、水彩画、古籍、碑帖,与丰子恺合作护生画集等展品共计257件。互为补充的两场展览,追溯弘一法师“一生两世三重天”的传奇,以及与浙江温州12年的结缘修行之路。
2020年10月,由河南嵩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上,百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嵩山脚下,挖掘、探讨和阐释少林文化。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中国佛教名刹,积淀深厚,是少林文化的发祥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林学”作为一个学科,是新时代少林信仰、少林精神、少林文化,以及少林禅、武、医、艺,少林人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提炼。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表示,少林文化、少林功夫等在世界各地的活态传承是现代“少林学”研究的赓续法脉,有助于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
云冈石窟是古代艺术的宝库,凝聚着中国古老的智慧与技艺。它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在各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佛教中国化艺术结晶的呈现。它以恢宏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
为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有关方面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云岗石窟等石窟寺的保护力度。2020年10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第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坚持广聚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复队伍;坚持传承创新,挖掘弘扬石窟寺文化艺术魅力;坚持交流互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2020年10月底,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揭牌。研究院将对山西北朝佛教遗迹和民族融合的资料开展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建立权威的山西佛教石刻研究数据库。
2020年11月13日,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在河南洛阳举行,中央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讲话中要求,提高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福的民俗活动,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福建省文旅厅协调推进落实申报工作,申报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三地的多个代表性社区及群体。2020年12月22日至23日,“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在厦门举行。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渊源颇深。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运行规律的认知。